人民網(wǎng)
人民網(wǎng)>>山東頻道>>專題>>紅色印記

紅色印記·其時有我 | 乳山膠東育兒所:人民乳娘,永遠銘記!

2024年09月11日10:55 | 來源:乳山發(fā)布、乳山市黨史市志辦公室
小字號

在戰(zhàn)火彌漫的革命戰(zhàn)爭年代,膠東抗日根據(jù)地有一個養(yǎng)育了數(shù)百名幼小革命后代的紅色搖籃——膠東育兒所。育兒所誕生在抗戰(zhàn)時期,成長于烽火歲月。在敵人的“掃蕩”“圍剿”和飛機的轟炸中,保育員媽媽們用超越傳統(tǒng)的血脈親情,用大寫的母愛,生動書寫了抗戰(zhàn)史上軍民生死與共、以命相助的動人故事。

無私乳娘譜寫大愛,紅色基因薪火相傳。一起聆聽清澈童聲為你講述乳山機關幼兒園前身——膠東育兒所的故事。

膠東育兒所是在艱苦斗爭中茁壯成長起來的。1941年的冬天,在敵人殘酷的燒殺搶掠下,不少人無家可歸,一些失去慈母的孤兒嗷嗷待哺。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幫助下,膠東育兒所于當年12月成立,收容撫育在敵人鐵蹄下失去父母的孤兒。基金一部分由政府扶助,另一部分是募集的,并動員若干農村婦女做保姆。膠東育兒所從誕生這天起,就一直在艱難中艱苦奮斗。大家每天都要抱著嬰兒東奔西跑地反“清剿”、反“掃蕩”,堅持各種斗爭。

從1941年到1944年上半年,全所只有6個人——1個所長、1個醫(yī)生、2個保姆,會計員、事務員各1名,堅持工作。然而,人少了,工作卻不少。因此,無法進行嚴格的分工。有不少時候,所長下伙房、抱孩子,伙夫巡視工作、取得聯(lián)系。而且必須做的事又非常多:掌握敵情、訓練保姆、管理孩子、辦給養(yǎng)、教育群眾等。在敵人“掃蕩”時,育兒所往往因辦不到給養(yǎng)、不了解情況而陷于困境。

因此,育兒所的工作是在秘密中進行的,他們不是把孩子集中,而是分散到鄉(xiāng)村,由熱心的農婦撫育。1945年,收到了近二百個孩子,分散到三個縣、約五六十個村莊里。孩子既然分散下去,就必須時刻檢查,看看孩子是否有病、飲食怎樣、衛(wèi)生情況與健康情況,并對保姆進行育兒教育與為人民服務的教育。按照規(guī)定,每半月就必須進行一次這樣的檢查。這是一個緊張的工作,孩子這樣多,又這樣分散,每天都要到百里以外,而且還要檢查到每個村莊、每個孩子。

農婦們都很熱情,她們忠誠地撫養(yǎng)這些孤兒與革命的后一代。在敵人“掃蕩”時,她們機警巧妙地躲過、騙過敵人的搜索與審訊,就連刺刀頂在胸口,也絕不吐露半點真實情況。她們說:“管怎么也不能讓敵人殺絕了根??!”“留這孩子長大了好給他們的父母報仇!”是的,就依靠這些覺悟的人民,我們才在敵人百般的摧殘下,保全了這些可憐的孤兒。

話劇《乳娘》

膠東人民最大的一次浩劫是1942年11月敵人以馬石山為重點的拉網(wǎng)“掃蕩”。敵人不但要殺死青壯年,就連老人、婦女、小孩甚至襁褓中的孩子也不放過。在馬石山上就有一個不滿周歲的孩子被敵人綁在樹上劈死了。這種鬼哭狼嚎的情景使人毛骨悚然,也越發(fā)增強了人民斗爭的決心與意志。育兒所的保姆們決心與敵人斗爭,她們不但保全了自己,尤為可貴的是保全了這些孤兒和革命的后一代。李玉華、宮元花兩個保姆在最艱苦的時候不“臨陣脫逃”,而是和孩子共存亡,把孩子保護得更好。拉網(wǎng)的第二天,敵人的合擊圈越來越緊,已經(jīng)近到她們的村莊——牟??h十區(qū)鳳凰崖村,有些人都突圍跑了。然而保姆們沒有這樣做,因為她們帶著小孩。按照常識,這是一個生死關頭,一般人都很難顧得上孩子,尤其是別人的孩子。然而她們越在這樣緊急的時候,越珍愛孩子,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。這時,正值風雪交加,她們穿著單薄的衣服,蹲在柞木叢中隱蔽著——這是完全沒有生命保證的。夜幕降臨,刺骨的狂風大雪襲擊著她們。為了保證這些可愛的小生命,她們采用唯一可用的辦法——把孩子裝在自己的褲襖里溫暖著,盡量不使孩子的體溫減低,她們面對面坐著,再用自己的身子給孩子擋風雪。孩子不懂事,竟在大人的棉褲腰里拉屎撒尿了,她們毫不在意,一直堅持了一天一宿。在1944年兒童節(jié)的嬰兒健康比賽大會上,她們榮獲“育兒模范”的光榮稱號。

和李玉華、宮元花同是保姆的李秀珍也被選為“育兒模范”。她在反“掃蕩”中一刻也不使孩子離開自己,因此被俘。被俘后在敵人百般威逼利誘下,既不肯說出孩子的來歷,也不吐露一點抗日秘密。最后,終于趁敵人稍有疏忽時抱著孩子跑了出來。1944年的嬰兒健康比賽大會,選出了像這樣出色的模范保姆共有12人。

在戰(zhàn)爭期間,育兒所在敵人的層層封鎖與包圍中,得不到外界的援助,缺乏足夠營養(yǎng)的食品,更缺乏藥品。要使孩子發(fā)育得更好,確實是不容易的(有藥品沒有錢買,或有錢買不到藥品)。然而,她們憑著個人的努力和經(jīng)驗,盡可能使孩子們獲得健康,獲得有營養(yǎng)的食品。她們在衣食方面的規(guī)定是:衛(wèi)生、營養(yǎng)、容易消化、定時定量,并絕對禁止喝涼水。

日本投降后,育兒所把分散在農村的孩子集中起來了,好使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受到教育,養(yǎng)成更好的生活習慣。從1945年7月到1946年集中六七十名孩子,還有二百多名吃奶的孩子在地方,因為沒有足夠的房子依然分散著。

孩子們的集體生活是豐富而有規(guī)律的:3歲以上孩子的生活是很規(guī)律也是很緊張熱鬧的。孩子們通過識圖認字及學墻壁標語方式進行學習,聽抗戰(zhàn)故事與勞動英雄、戰(zhàn)斗英雄的故事。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事。膠東育兒所小孩的游戲不是騎木馬、蕩秋千等等,而是在廣闊的田野里唱歌跳舞,有時摘野花、捉小蟲取樂,有時看群眾大會、民兵打靶。這樣樸素的農村生活使孩子們自然而然學到了各種各樣的斗爭知識。每到下午4點,孩子們就自動排隊到游戲場去。游戲場是在大河邊的林蔭里,空氣異常清爽。由五歲的隊長吹哨集合,做集體游戲。集體游戲有“小人掙圈”“捉迷藏”“攻碉堡”“送石子”“三人拐馬”等等各種各樣的游戲。

從1945年到1946年上半年,膠東育兒所沒有死掉一個孩子。1945年、1946年的春天,膠東地方時疫流行(如急性肺炎、急性腦膜炎、疹子等),育兒所在醫(yī)藥、食品極度缺乏下,也戰(zhàn)勝了這一災難,孩子們都安然無恙。

時疫蔓延時,所長、干部、全體保姆一齊苦心研究預防辦法,整夜不停地看護著孩子,嚴格衛(wèi)生,不讓孩子們在一個臉盆洗臉(每人一個泥盆),嚴防孩子們喝冷水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孩子生病,立刻和其他孩子隔離開來。他們在8年的苦斗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(jīng)驗:用香菜、黃酒、山川柳、犀牛角、茅根草等給孩子們治療疹子,效果很好;用清理腸胃、饑餓療法消減急性胃腸炎;用灌腸法治愈大便干燥;用自血療法防天花麻疹、消減皮膚病,類似的偏方簡直太多了。

1951年膠東育兒所全體合影

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,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員共養(yǎng)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。她們有的忍痛舍棄親子保乳兒,有的深山雪夜以體溫暖乳兒,有的舍命獻血救乳兒……在日軍“掃蕩”和多次遷徙過程中,膠東育兒所乳兒無一傷亡。

這段苦難中的人間奇跡,這份沒有血緣關系的母愛,這份設身處地的決心,是抗戰(zhàn)史上的濃墨重彩的篇章,值得后人銘記。

(責編:聶俊穹、邢曼華)
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
返回頂部
澳门| 新乐市| 平远县| 陆川县| 尚义县| 金湖县| 南乐县| 塘沽区| 玛沁县| 资兴市| 伊春市| 浦县| 阳曲县| 隆昌县| 平乡县| 宁安市| 浦江县| 北宁市| 玉山县| SHOW| 贵州省| 云梦县| 应用必备| 新津县| 安泽县| 湾仔区| 阳曲县| 鹿泉市| 平安县| 资阳市| 江北区| 惠来县| 清水河县| 进贤县| 怀宁县| 雷州市| 卢氏县| 林口县| 阳城县| 荆门市|